她說自己最近認識了一個男生,對方有車有房有存款,只是自己對他不曾看對眼。
我說;“既然你不喜歡他,那為何要糾結呢。你有沒有想過另一半是陪伴你走完一生的人。不喜歡不如直接回絕了人家,兩不耽誤,各自再找。而你又有賺錢的能力,嘴上總是掛著靠人不如靠己的字眼,既然不靠對方經濟補給,那結果自然明了。后來我聽說,她之所以苦惱,全因母親的一席話。
“什么都比不上有個屬于自己的家不是么?感情都是可以慢慢培養的。在我們那個年代基本上都是親朋好友給介紹,見見面走個過場便走在一起水到渠成。哪有那么多矯情,見怪不怪的。甚至我的上一輩還是受父母之命呢,愛情有用么,窮苦夫妻百事哀。就算你們之間的愛情濃烈到堅貞不渝也終會為現實所敗,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。你看你你表姐跟著另一半滿世界的旅行,你不眼氣么?”為人父母,大都喜歡這樣教育子女。父母不是你感情經歷的親身體驗者,因此他們有時候拋出的觀點,直觀理性但又武斷片面。“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。“然而,對于愛情我從來都是借鑒些我認為對的地方,并不會全盤吸納。
有房又如何?房子沒法給我這種人安全感。現實世界中我很理性,我清楚自己要的什么。然而當我遇上喜歡的人,我是很感性的。沒有愛作為精神紐帶的婚姻我覺得索然無味。人活一世不過3萬多天,人生苦短,不容后悔。
如果你是個“圣斗士”或許你的家人即便知道你心不屬他,可仍舊會強撮合,只因這個對象他們看著還不錯,又怕你錯失了他“你找不著怎么辦”。但我想勸叔叔阿姨一句:“古話說的好,強扭的瓜不甜。”我想對那些如閨蜜般夾雜其中,不停苦惱的女孩說一聲:“你有追求幸福的權力,選擇權只在你自己手里,別人的話只能是參考,如果你并不認為那是對的,讓他如云煙般路過就好。別人不是你,不會有你的感同身受。當事人以外的人的話語多少帶有些片面的意味。”
說到這,我同那位朋友的觀點默契的達成一致,好的感情,你是我的,我是你的。而我們又都是屬于自己的。感情在于溝通,溝通的首要前提便是有話聊,你們可以有不同的愛好,但尊重、接受便好。你們之間的交流是否可以由淺入深,是否帶有營養。并在某種程度上達成統一,這才是關鍵。三觀不同的人同處同一屋檐,你們對周遭審度不同,再好的感情基礎也是白費。更何況你們也不具有共同的感情經歷。好的感情是彼此間的信任、是我們之間有同進步共患難的決心,而不是空有一個能夠躲雨的巢穴,心與心之間毫無交流。即使你終究敗給現實,想象一下當你每天對著一個無話聊的人,那種尷尬叫做無奈。
有溫度的才叫家,沒溫度的叫住所。說的難聽些,你走后就連這個住所中的一磚一瓦都帶不走,還跟我談什么曾經擁有。
你是嫁給愛情,還是嫁給臨時住所呢?對相愛的人來說婚姻是神圣的殿堂,而不愛的,那叫墳墓。